附近一百元约-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400元3小时快餐,真人同城炮约qq群

回不去的故乡
2020-11-23 16:41:26          编辑:周媛 | 作者:李照斌          浏览量:6331

我的故乡在湘南永兴的一个小山村,三面环山,村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故乡的四季光景各有风情,但我更钟爱秋天的美景。



晚稻即将收割之际,风起时,一波波金黄的稻浪柔柔地荡漾开来,像是一幅缓缓舒展的大地锦绣。那里蕴含着大人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喜悦。收割后稻田大多处于半干状态,小孩们开始找洞眼挖泥鳅、抓黄鳝,乐在其中。晒干后的稻草被大人码成一座座城堡似的稻草垛,和着浓浓的稻香以及落日余晖,成为小孩们嬉戏追逐打闹的人间乐园。

再说秋天的山景,一日之内各得奇妙。清晨,山笼薄雾,风物含羞;正午,山色晴岚,云天明澈;傍晚,远山如黛,残阳如血。约上几个小伙伴进山,折一节干枯的蕨杆作吸管,在朵朵茶花蕊中贪婪地吮吸着蜜汁,那是山野里甘甜的味道。在山坡沟渠边茅草密集处,拿一根树枝去扒寻麻雀窝,窝里的鸟蛋自然成了我们的盘中餐,那是故乡里童年的味道。

不知从何时起,因为求学、工作、成家等缘故,我与故乡渐行渐远。背起行囊多次搬迁后,我感觉自己就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像降落伞一样在无垠的旷野随风漂泊。我还煞有介事地告诫自己,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变得若有若无越来越淡,而从精神版图里衍生出来的乡愁却不断拉长愈来愈浓。

这种强烈的感觉与一次调查经历有关。

在攸县网岭镇、新市镇等地,我曾多次随同民间爱心公益组织参与对三峡移民心理适应情况的跟踪调查。年轻一代对背井离乡无所谓了,自诩为新时代的游牧民族流浪部落,已习惯了随遇而安落地生根。当我们问及一位来自重庆万州区的冯姓老人时,老人沉默不语,只是用一双干枯粗糙的手,小心翼翼的从卧房捧着一个陶罐来,窸窸窣窣打开盖来。他的家人告诉我,这是老人从遥远故乡捧回的泥土??吹嚼先肆成仙钌钔渫涞闹逦?,我仿佛看到了他故乡田野中的沟壑。我知道,茫茫水面下,淹没的不仅仅是老人世代生存的家园,还有失去魂魄后的茫然与空落,像是一个割断了脐带后的婴儿,母亲却永远不在了。

我不禁想起了稻谷一生的荣光。从青绿的秧田到金黄的稻田,看似时间的变化,却是秧苗一生必须经历的成人礼。我相信人也一样,在不断的迁徙中逐渐失去生命的原乡,但却促成人生路上另外意义上的一种成长。因为在不断的失去中,我们的生命里已经遇见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城乡二元体制还在,城镇化步伐还在加速,村庄还在老去,乡愁还会滋生。对于乡愁可以咏怀但无需伤感,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到不了的远方,都有回不去的故乡。

秋已深,夜已凉,漫步在小区附近的栗雨湖边,草木幽茂处,还有不知名的秋虫在浅唱低吟。我相信,今夜,故乡会在一架秋风扁豆花的护送下,如约入我梦里来。


责编:周媛

初审:周媛   终审:夏义凤

  下载APP